古代踢球被称为蹴鞠,亦称“筑球”、“蹋鞠”、“踢圆”、“蹴球”、“蹴圆”等。以下是对“蹴鞠”的详细解释:
一、名称由来
- “蹴”有用脚蹴、蹋、踢的含义。
- “鞠”最早指外包皮革、内实米糠的球。
- “蹴鞠”就是指古人以脚蹴、蹋、踢皮球的活动,类似今日的足球。
二、历史沿革
- 蹴鞠的起源甚早,传说始于黄帝,初以练武士。战国时已流行,最早的名字叫作“蹋鞠”。
- 汉代时,蹴鞠成为兵家练兵之法,同时在民间也广为流行。
- 唐代时,蹴鞠比赛规则有所变化,双方运动员不接触,被球门隔着,很像现代的排球比赛,双方以射门“数多者胜”。由于缺少直接的身体对抗,观赏性增强,很多女子也开始参与蹴鞠比赛。
- 宋代时,蹴鞠更为普及,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,球的制作工艺也更加精湛。
- 元代时,出现了男女混合的蹴鞠比赛。
- 明清时期,由于朝廷的禁绝态度,蹴鞠运动逐渐萎靡不振。
- 清代时,开始流行冰上蹙鞠,但传统的蹴鞠逐渐被现代足球取而代之。
三、相关记载
- 蹴鞠一词最早见于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。
- 《汉书》中也有多次提及蹴鞠。
- 《水浒传》中的高俅就是因为善“蹴鞠”而深得宋徽宗的宠信。